淺談公共廣播對民生安全的重要性
來源: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:郭雨婷 2016-12-19 11:13:20 加入收藏 咨詢

所在單位: | * |
姓名: | * |
手機: | * |
職位: | |
郵箱: | * |
其他聯系方式: | |
咨詢內容: | |
驗證碼: |
|
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,強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現代政府的主要職能,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。當前,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,任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影響大局。因此,利用高科技技術保證民生安全勢在必行,這也標志著公共廣播進入民生安全的潮流。
近年來,我國連續發生了“5.12汶川地震、4.14玉林地震、夏浪臺風”等重大自然災害和“3.14拉薩事件、7.5烏魯木齊事件、甕安事件”等突發事件,以及“深圳舞王俱樂部特別重大火災事故、北京隆福大廈8.12重大火災、舟曲縣泥石流災害”等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生命財產損失。
公共廣播對民生安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
伴隨社會的進步,經濟的發展,人們對安全社會、和諧生活的追求超過以往任何時候。無論是在工作、還是在生活中,要求逐漸從安居型過渡到康居型。康居的特征是“安全、舒適、便利”,尤以“安全”為首。在保證安全的同時追求回歸自然的和諧生活。安全是和諧的前提條件,在邁向民族復興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上,中國的成就舉世矚目。有人說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大時代,用20年的時間,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200年的歷程,這些歷程就是社會全面現代化的過程。在幾千年生產力變局里,每個時期都有著我們必須重視的矛盾和問題保證。社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命題,其中如何保證社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命題。
可是,在我們的生活周邊,現有的城市、鄉鎮應急安全指揮手段,還停留在原來的打電話到責任人,再進行廣播或人為動員疏散的傳統水平,反應速度慢、指揮效果弱,遠遠無法滿足應急安全指揮的需要。據統計,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、事故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造成上百萬人傷亡,經濟損失達6500億元左右,占我國GDP的6%。面對突如其來的涉及人民大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災情,迫切需要建設城市、鄉鎮應急安全公共廣播系統,以最快的速度加以人員疏散引導,利用發達的科技手段緊急指揮安全疏散,把災難給人們生命財產帶來的沖擊降到最小。
廣播(radio broadcasting)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、圖像的傳播工具。而公共廣播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運用電子技術、電聲技術、建聲技術和聲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密切配合。公共廣播系統主要功能包括背景音樂和緊急廣播,通常兩者相互結合,它的對象是為公共場所,在走廊、電梯、學校、公園、商場、餐廳、酒吧、宴會廳、小區等處裝設組合式聲柱或分散式揚聲器,平時播放背景音樂,當發生緊急事件時,強切為緊急廣播,用它來指揮疏散人群。已被廣泛應用于城市、農村、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。
廣播歷經幾番改革變更。在改革開放前,公共廣播系統已存在并廣泛應用在大陸農村和部隊、機關、學校以及工廠、企業之中。主要作用是轉播中央及各級政府的新聞、發布通知和各類信號。這對于教育、動員、組織群眾和發布政令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。此時的廣播具有“簡單、節約和實用”的特點。
可是,隨著社會的發展,發布一般新聞和政令的功能已經在公共廣播系統中淡出,被報紙、電視、網絡等替代。這需要公共廣播系統發展成具有個性化、多樣化和多功能化的獨立系統。智能公共廣播系統、IP網路公共廣播系統陸續登場,逐漸替代傳統公共廣播,成為現代廣播的主流。
現代公共廣播系統包括智能公共廣播系統和IP網路公共廣播系統。在行業的主流中出現許多著名品牌。如ZOODO(中文名稱:佐都),是全球廣播會議系統倡導者,它擁有包括“平安城市”、“平安學校”和“和諧公園”等高品質系統產品,落實響應國家闡述的 “11種國家安全觀”; 佐都在全球已超過十萬個成功案例,成功應用于2008北京奧運會、2010上海世博會、2010廣州亞運會場館、平安城市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;為國家重點公共場所安全保障貢獻一份企業責任,深受全球客戶一致的好評和青睞。
如果已經建立公共廣播系統,相信許多災難可以避免,許多生命可以拯救,如果已經擁有完善的公共廣播系統,相信在“云南魯甸縣6.5級地震”,遇難人數不會上達615人;相信在震驚世界的9.11事件中,世貿大廈倒塌之前,其公共廣播系統必定在拯救生命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消息,在玉樹地震災害發生后,國家立即啟動了應急廣播。雖然許多地區由于條件落后,沒有采用先進的公共廣播系統,但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決信息的互通問題;讓大家積極為抗震救災活動提供協助。
筆者認為,在民生安全的普及建設中,公共廣播系統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。提高安全體系,提倡和諧生活,首先需要提高安全意識。我國領土遼闊,各地經濟發展不一,因此,應因地制宜,利用公共廣播的多樣化特征,制定相應的公共廣播體系,確保突發災害的情況下,災區公眾能夠擁有適合的終端接收應急廣播,并傳遞相關災害、疏散、逃生等信息。
評論comment